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处宽敞明亮的击剑馆内,伴随着清脆的剑尖碰撞声和孩子们专注的目光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正站在场边,微笑着观察一群小剑客的训练,这是疫情后击剑馆重新开放的一个普通周末,但对她而言,这一刻承载着更深的意义——让击剑运动回归孩子们的生活,不仅是技能的恢复,更是快乐与成长的重启。
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它教会孩子们纪律、尊重和坚持,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,是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剑道上的乐趣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,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资深管理者,她亲历了疫情对青少年体育的冲击:长达数月的场馆关闭、线上训练的局限性,以及孩子们心理上的疏离感,据统计,疫情期间,北京市青少年击剑参与率一度下降超过30%,许多家庭因健康担忧或经济压力暂停了课程,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正常化,王钰和协会团队迅速行动,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旨在重建击剑运动的活力。
王钰指出,重启工作的核心是“以孩子为本”,协会首先聚焦于安全环境的营造,与卫生部门合作制定了严格的场馆消毒和健康监测流程,确保每节课程都符合防疫标准,他们优化了训练内容,减少了高强度竞技环节,增加了游戏化元素,例如通过“击剑寻宝”或“角色扮演”等方式,让初学者在轻松氛围中掌握基本动作,王钰强调:“我们不能只盯着技术指标,而是要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,如果一个孩子笑着离开剑道,那才是真正的成功。”
除了课程设计,协会还大力推动社区联动,今年春季,北京市击剑协会联合多个区的学校和体育馆,举办了十余场“击剑体验日”活动,吸引了近千名青少年参与,王钰亲自带队,走进校园讲解击剑文化,并邀请专业教练示范互动,她回忆道,有一次在朝阳区的一所小学,一个害羞的小女孩第一次拿起剑时手都在抖,但在鼓励下完成了简单动作后,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。“这种瞬间提醒我们,体育的本质是赋能——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。”王钰说,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击剑的普及度,还帮助家庭消除顾虑,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,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注册人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85%。
在推动重回剑道的努力中,王钰特别注重心理支持,她观察到,长期隔离让部分孩子出现了社交焦虑或运动恐惧,因此协会引入了运动心理学专家,开设了家长课堂和儿童工作坊,教导如何应对挫折感,王钰分享了一个案例:一名10岁的男孩因疫情期间体重增加而自卑,不敢重返剑道,教练通过渐进式训练和积极反馈,帮助他重拾信心,最终在市级比赛中获奖。“快乐源于内在的成就感,我们要做的是搭建安全的阶梯,让孩子一步步攀登。”她解释道。
王钰和团队利用数字化工具拓宽了击剑的边界,他们开发了线上教学平台,提供免费的视频教程和虚拟剑道比赛,让无法亲临场馆的孩子也能参与,这种混合模式不仅覆盖了偏远郊区,还吸引了国际交流,例如与日本、韩国的青少年击剑团体进行线上友谊赛,王钰认为,技术是辅助而非替代:“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汗水和拥抱,但它能保持连接,让快乐延续。”
挑战依然存在,王钰坦言,资金短缺和教练资源不足是当前的主要瓶颈,击剑运动相对小众,装备和维护成本较高,许多低收入家庭难以负担,为此,协会积极寻求企业赞助和政府补贴,推出了“击剑梦想基金”,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,他们加强了教练培训,强调“以教为乐”的理念,王钰说:“教练不仅是技术传授者,更是快乐的引路人,我们需要更多有耐心和热情的人加入。”
展望未来,王钰对青少年击剑的发展充满信心,她透露,协会正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,将击剑纳入课后服务项目,并策划大型节日活动如“北京市青少年击剑嘉年华”,以竞技结合娱乐的方式吸引更广泛的参与,她强调,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营造一个包容的生态系统:“每个孩子都该有享受运动的机会,重回剑道,是为了让他们记住那种自由挥洒的快乐,这比任何奖牌都珍贵。”
在采访结束时,王钰望向剑道上奔跑的身影,语气坚定:“体育是生活的缩影,有起伏才有成长,我们会继续努力,让击剑成为孩子们童年中最亮丽的一笔。”随着夕阳西下,馆内的笑声与剑鸣交织,仿佛在诉说一个简单的真理——快乐,才是运动最永恒的奖赏。
评论